巢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文安徽登高巢湖众塔远望更上一层安徽网 [复制链接]

1#

人民网安徽频道消息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览,形如春笋,瘦削挺拔,数百年来,犹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王安石曾借《登飞来峰》明述登高望远的飞来峰和千寻塔,实则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

时光回到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寻访巢湖周边的塔。有光绪年间,六家畈吴氏家族修建的风水宝塔振湖塔;有明崇祯年间修建,后由李鸿章续建的文峰塔;另有立于濡须河口东龟山上的“锥子”龟山塔,见证了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的风云鏖战。除了这三座古塔,还有两座现代修建的塔,一座是“旗鼓相当”中巢湖鼓山上的鼓山塔,另一座就是徽园的振风塔。正如一句民谚道“姥山不尖势不足,合肥状元难得出”,仿佛在世人眼中,一座山便得有一座塔,才能与其相称。

龟山塔始建于明代中期,此为修缮前。钱茂松/摄

龟山塔历尽苦难沧桑终复昔日容颜

驱车2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银屏镇锥山村,村委会就设在了龟山塔的山脚下。锥山村党总支书记冯时斌介绍,龟山塔是在年修缮完工,主要是恢复已经倒塌的上三层,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下面四层建筑进行维修。

龟山塔修缮前墙体部分砖块缺失。钱茂松/摄

原来这是一座历尽了苦难和沧桑的古塔。在年、年、年,它曾3次遭遇雷击,损坏严重。

照着冯书记指引的山路,我们一路爬上山。脚下是一粒粒磨脚的沙石,山路甚陡,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往下滑几步。

修缮后的龟山塔。

到了山顶,古塔呈现眼前。塔顶如盖,塔刹如瓶,颜色似铁,别具一格。最上面三层因重新修缮,颜色比下面四层新得多。一座碑立于宝塔之前,印有“龟山塔”字样,为巢湖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村子里的老人们更喜欢叫它“锥子”,就像一个尖锥直插天际。

从碑文可知,龟山塔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六角七层砖石结构,高约35米,塔内有石阶可登。近旁有濡须寺(现已毁弃)。塔所在地也是周围的最高点,北面可俯视濡须河,水网交错,村庄林立。因地势很高,已作为濡须河航道的一个标志物。

站在这座山上远眺,一大片黄灿灿的稻田尽收眼底。合福高铁与巢无高速公路犹如两条巨龙,穿越东龟山和七宝山,腾飞两关,蜿蜒远行。

而此处的濡须口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三国时期,这里还是巢湖河网地区,是曹魏与孙吴角逐争锋的古战场。当年曹操与孙权为争夺江淮,都在此筑城设关、建栅布阵,进行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激烈争战。当年叱咤风云、拼斗厮杀的场面,如今已是良田沃野、稻香鱼肥、人和物丰的鱼米之乡了。

振湖塔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年)。

在肥东长临河镇的粮仓文创园内,可以看到一座古塔矗立在巢湖岸边,这座塔就是振湖塔。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年),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约40米,每层辟六扇窗户,均嵌入铁铸佛像。为六家畈吴氏家族之风水宝塔。

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宝塔每层周角上均系有铜铃,每当风吹,铜铃叮当作响,颇有一股空灵、思古的幽情。塔内建螺旋阶梯,缘梯而上,可纵览巢湖周边的湖光山色。

塔上有12处石刻题词,其中10处系吴人所题。塔门东向,两侧有长联一幅,乃吴毓芬长子吴兆眉所题,“一柱挺峥嵘,结构增辉,所期真宰膺灵,古往今来钟正气;八维扶磊呵,廛阚既庶,溯自前人相宅,湖山俯仰动遐思”。第一道门上方嵌石匾一块,刻“云路同登”4个大字,乃吴燮泰所题。

关于修建振湖塔的目的,民间传说有三:一说作为辨认六家畈方位和巢湖航行标志;二说以镇湖蛟,防止湖水泛滥;三说吴氏为文运而建。不管吴氏建塔目的是“镇湖蛟”还是“兴文运”,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经历百年的风雨,这座巢湖北岸的宝塔更显气吞山河之势。而常年独守湖岸,倒也像极了一个孤独的勇士。

因眷恋故乡情怀,姥山塔由李鸿章续建。

振湖塔巢湖北岸挺峥嵘古往今来钟正气

文峰塔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

与振湖塔遥遥相对的,正是位于中庙姥山岛上的姥山塔,又称文峰塔。姥山从远处看,像一座小谷堆,少了山的气势,这才有了古时谚语:姥山不尖势不足,合肥状元难得出。

姥山塔位于巢湖姥山岛之顶,塔高7层51米,级,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砖垒砌而成,塔体呈八角形,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塔内藏有25幅匾额和尊砖雕佛像。

姥山是庐州的“水口”,人杰地灵之地,代代出文官武将,但却唯独没有出过状元。据《巢湖志》等记载,此塔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层,但工程至四层时停工。清代光绪年间,洋务派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倡议续建,工程由闲居在家的淮军名将吴毓芬负责。建成后,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并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

姥山塔内保留李鸿章、李瀚章、李鹤章及首任台湾巡抚、“铭字营”刘铭传,“盛字营”周盛波,“树字营”张树声,“华字营”吴毓芬,“庆字营”吴长庆等20余通淮军将领题刻。因此,有人称:一塔之内,移步看遍,如同重温半部晚清史。

有心之人细读李鸿章撰写的《姥山塔碑文记》,可知他续建姥山塔的寓意。李鸿章认为,像姥山这样的名山,可惜“山名不见史策”。他怀着对焦姥湖神尊敬的心态,用续建姥山塔,扩大姥山的影响力。此外,碑文中也提到,李鸿章因眷恋故乡情怀续建姥山塔。

沿着塔内楼梯盘旋而上可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万顷波涛,船帆如织,远山岚影,如梦如幻,宛如一幅“一出桃源路,中流别有天”的画卷。

鼓山塔为仿古塔,建筑风格与明代古塔颇为相似,已成为合肥标志性建筑、文化地标。

鼓山塔“旗鼓相当”如临仙而居

除了3处古塔,我们还寻访了另外两座仿古塔,它们外形和古塔无异,只是均建于当代,但由于造型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已成为标志性建筑、文化地标。

我们来到鼓山脚下,看一看这座耸立于山顶,位于城市边缘的鼓山塔。塔高超46.8米,建筑风格与明代古塔颇为相似,明七暗八层,楼阁式建筑。佛塔八角正檐翘角,塔内楼梯盘旋而上。塔刹为4吨重的黄铜铸造而成。塔内有一面直径超2米的巨型大鼓和一座重量超过1.5吨重的大钟。晨钟暮鼓,响彻云霄。

要说这座塔,得从这鼓山说起。人们常说,巢湖境内有两座耸立的山,一座名曰“旗山”,另一座名曰“鼓山”,传说“旗鼓相当”就出自于此。两山之间是秦末扶楚灭秦的功臣范增故居所在地。

关于巢湖的历史,随便从哪一段说起,都是令人津津乐道。在这鼓山之上,建于年的鼓山塔,距今也只有10年时间,但这似乎毫不影响它在世人心目中的传承古韵之美,每每总有人怀着虔诚的心前往。

鼓山林间梵音袅袅,清润尘心。遍山青松苍翠,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鼓山塔耸立于山顶,在它脚下,缥缈的雾气一缕缕地弥漫于山岭之间。在初冬的早晨,遥望这座宝塔,如临仙境。

整个鼓山绿意盎然,驱车于石林之间,宛若穿梭于绿野仙踪的秘境之中。唯一的山道两旁古木参天,每一棵青翠松柏粗壮的枝干都在诉说着这座山的深厚底蕴。冬日里,和风暖阳之时,不妨登顶鼓山塔,可将这巢湖八百里风景尽收眼底。

振风塔位于徽园安庆园的皖江文化博物馆之后,建于年。

振风塔徽园之内观长江之滨古塔

另一处仿古塔则位于徽园内。说起这座塔,可谓是鼎鼎有名,它就是振风塔。对,就是你知道的那座振风塔,原塔位于安庆市,长江之滨,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而徽园的这座“振风塔”则是将它缩小了1/2,搬到了咱合肥。如果你去不了安庆,周末来徽园转一转,便可一睹振风塔的模样。

先来说一说长江北岸这座振风塔的历史吧。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从明穆宗隆庆二年(年)开始兴建,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精心设计,于明隆庆四年(年)建成,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

原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在全国座砖石塔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相传,它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因为在明朝以前,安庆文风凋敝,当地没有出过状元和名人,一些星象学家仔细查看安庆地形之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长江之水带走了安庆的文风,使得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会使文采东流。此种说法虽无任何科学依据,但有趣的是,塔修建好以后,境内文风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师邓石如等。

合肥的这座“振风塔”位于徽园安庆园的皖江文化博物馆之后,建于年,当时由安庆市建造后移交给合肥市相关部门。皖江文化是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馆内主要展出薛家岗、凌家滩等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古文物遗产以及一些艺术作品。在这座小小的园内,可以览尽地域特色文化,成为安徽的“世界之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