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太平御览》中,有巢氏、燧人氏被放在《皇王部》的人皇序列前二位,高于伏羲、女娲和神农。
《太平御览》是宋太祖赵光义官修的类书,从这个角度看,有巢、燧人的历史地位显然得到了中原统治者的认可。
事实上,有巢氏的记载出现的非常早,最先可以追溯至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礼运》: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礼记》中将营造巢穴的事迹全部记在“先王”的身上,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有巢”的名字出现,但无疑是后代三皇传说中“巢皇”的原型。
“有巢氏”的称呼,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彼时已经是战国末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不胜禽兽蛇虺。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人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的这段记载,基本就是在《礼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结果。但在韩非的笔下,有巢氏只是构木为巢的“圣人”,而并非上升到半人半神的“皇”的高度。
到了西汉时期,纬书《遁甲开山图》中记载有巢氏的治所在石楼山:
“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从某种程度上看,有巢氏和燧人氏的传说更多是一种集体记忆,众所周知,人类学会穴居也好,学会用火也罢,从来都不会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不过,古人为了纪念祖先的这些智慧,将这些美好的传说赋予某个人物或氏族,这便是“有巢氏”和“燧人氏”。
那么,有巢氏的传说能否找到真实依据么?
在三国时期项峻的《始学篇》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在考古学并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论述似乎并不被古人所重视。但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人们发现,在上古很长的时间内,“北方人穴处、南方人巢居”的格局的的确确是华夏大地上的常态。
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在中原及其周边华夏文明的核心区,那里的先民们为了抵御寒冷干燥的气候,学会了用半地穴式房屋来防寒保暖。
所谓半地穴式房屋,是指一部分房屋深入地下的建筑风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半地穴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这样的建筑特点,直到现在还能看到冬暖夏凉的窑洞。
但有巢氏显然不是半地穴式房屋的发明者,他之所以不叫“有穴氏”,是因为他的创举是发明了“巢居”的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巢居”呢?
在《孟子·滕文公》中有关于巢居的简单记载: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可以说,巢居是一种复合式建筑,下面是“巢”,主要是木质结构,并不用来居住,而上面是“窟”,这才是日常起居的场所。
那么,南方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复合结构呢?这显然和南方的气候有关。
南方气候湿热多雨,且地形多山,森林繁密,虫兽众多。如果也学习北方人在地上挖穴,是绝对没有办法满足日常居住的需求的。
因此,在松软的土地“构木为巢”,既能避免地面的潮湿,又能有效地保障房屋的坚固稳定,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古人却没有找到上古有巢氏的真实证据。边远的云贵、岭南等地固然能找到零星“构木为巢”的聚落,但是与上古在中原称“巢皇”的有巢氏有多大关联,显然十分牵强。
但现代考古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年,专家在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上层住人,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同时应用了当时先进的榫卯结构,有很好的防潮和防震效果。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长江下游一个灿烂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由于其干栏式建筑与韩非子所说的:“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相吻合。
因此有史学家认为,“河姆渡人”就是“有巢氏之民”,河姆渡地区就是“有巢氏国”的中心区域。
更有意思的是,河姆渡遗址所在的位置距离安徽巢湖直线距离不到公里,巢湖传说为有巢氏的活动范围所在地,更加印证了有巢氏确实活跃于上古时期,其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
各位看官,有巢氏真的存在么?有巢氏是否就是河姆渡人呢?
文:姬为毅
图:源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