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黄麓镇昶方村村口的垃圾分类收集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合肥3月25日电(记者陈尚营)生活在安徽省巢湖市的退休体育教师马积慧3年前有了一个新身份——农村环境整治义务督查员。不过,随着当地农村环境的日益改善,他的这个身份正面临“退休”风险。
巢湖市位于中国东部,其境内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在年以前,巢湖市的农村环境很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房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65岁的马积慧用一台相机和一个小本子记录了巢湖市农村环境由脏到美的变化。
马积慧是单车骑行爱好者,在巢湖市的乡村小路上,经常能看到他骑车的身影。最初骑车看景,自从有了义务督查员的身份,他就随身带上相机和小本子,既看景,也看垃圾。“相机既能拍风景,也能拍下哪里有垃圾,小本子记下发现垃圾的地址,反馈给相关村镇处理。”
巢湖市黄麓镇昶方村村口的垃圾分类收集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积慧的小本子能清楚地反映改变的发生:最初一天能记录十几处卫生死角,而现在,常常在农村骑行几个小时,也发现不了一处。
这一切得益于巢湖市在农村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年,巢湖市被确定为中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县)。
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村民汪正发今年76岁。老人喜欢写毛笔字,于是,村里有关垃圾分类的标语成为他练字的内容。
“我活了70多年,对垃圾进行分类还是头一回。”汪正发说,他现在知道家里的垃圾需要分开装,像菜叶子、剩饭属于可以腐烂的垃圾,像塑料袋属于不可腐烂的垃圾。
在汪正发家门口,有一蓝、一黄两个垃圾桶,分别写着“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他只需将家里的垃圾进行简单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桶,保洁人员会进行后续处理。
巢湖市农村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人韩金明说,村民初分之后,保洁员将垃圾收运至村口垃圾分类收集亭进行二次分类,按可烂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类型再分。每个村开挖一个堆肥垄,像菜叶子、树叶等可烂垃圾可以直接堆肥,实现减量化。
巢湖市农村垃圾分类宣传栏。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摄
3月中旬,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汪正发喜欢在村里转转。“现在房前屋后真是干净。当初政府搞垃圾清扫、分类,我还以为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现在坚持了下来。”老人说,村里的小孩现在吃个糖果,都知道把糖果皮扔进垃圾箱,“这在以前不可能,不要说小孩,大人也是随手扔,农村谁会管这个。”
在马积慧看来,每个村配备保洁员、配齐垃圾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群众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去年,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村里几十年的陈年垃圾都被清理了,感觉特别舒心。习惯了干净,不乱扔垃圾就会变成自觉行为。”
韩金明说,截至目前,巢湖市个村(居)实现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共有个自然村落实了垃圾分类,配备多名保洁员。
在巢湖市的一些村庄,“垃圾可变宝,分类更环保”“草儿绿花儿香,垃圾分类人健康”的标语随处可见,配上好看的墙体画,成为村庄一景。